高校外语学刊的特色化建设
高校外语学刊主要是由高校主办的外语学报和外语类刊物,反映外语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虽然这类刊物的数量并不多,全国9所外语专业院校和其他高校外语院系所办刊物共18份左右,但凭借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优势,它们在高校学术期刊中却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队伍,对推动高校外语科研和教学的发展,繁荣外语学界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综观这类刊物,栏目设置基本上大同小异,缺少特色,几乎都设有语言学、翻译、外国文学和外语教学等栏目,这可能与专业特点有关,同时也与各高校开设的外语专业研究方向相对应。要想使刊物办出特色,栏目的设置是关键,需要主编、编辑、编委、专家及外语研究人员等集思广益,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点为依托。如何使外语学刊凸显自己的特色将成为学刊工作者、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
1 特色是期刊的生存之道
高校外语学刊主要由外语专业院校的学报和高校创办的外语研究类期刊组成,能够反映外语届最新的研究动态,展示外语研究的新成果,为广大高校外语教师、外语专业研究生及研究人员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由于专业关系,一般主要涉及语言学、翻译、外国文学和外语教学几个研究领域,各高校设置的外语专业也是如此,可想而知,高校外语学刊在栏目设置上相应地也脱离不开这几个研究领域。这就造成这类期刊栏目设置的雷同,无法突出自身的特色。编辑只需把筛选出来的稿件按栏目对号入座即可,更不用担心稿源问题,因为各高校外语教师、研究生能为期刊提供丰富的稿源。这样,编辑的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也就无法得到充分地发挥,容易产生 “等米下锅”、 “守株待兔”的被动思想。这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期刊工作者和外语研究人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校外语学刊的发展现状,认真思考刊物今后的发展方向,采取积极措施,开拓创新,挖掘自身特色,使自身在同类刊物中脱颖而出,扩大影响力。
教育部的名刊、名栏工程就是针对期刊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启动的,要求各高校立足本地、本校,发挥自身的学科优势,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凸显刊物的个性和特色,打造学术刊物品牌,推出更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学术影响力的精品力作,促进科研发展。这为高校学术刊物指明了发展方向,特色化将是今后刊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特色尽显学术个性,以质量求生存。凸显刊物特色有助于提高刊物的学术品位,为塑造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特色栏目可以使刊物独树一帜,以点带面,是提高刊物质量、扩大影响的有效突破口,也有利于学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开发。
高校学报走特色化道路成功的范例比比皆是。例如,河南南阳曾号称 “帝乡”,是汉代文化的发源地。南阳师范学院的 《南都学坛》就利用其文化名城的优势,依托丰富的文献资料,创设了经典栏目“汉代文化研究”,在全国学术界产生较大反响,提高了刊物的声誉和影响力,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则充分发挥了其甲骨文故乡的地理和文化优势,在其主办的 《阴都学刊》上开设了“甲骨学研究”、 “殷商学研究”等栏目,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使其成为甲骨文和殷商文化的研究中心。湖南岳阳是屈原的最后归宿地,湖南理工学院的 《云梦学刊》就根据当地的地域资源和历史文化背景设立了特色栏目 “屈原研究”,可谓独树一帜,凸显了刊物的个性特色,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支持。广西民族大学借助本地丰厚的民族风情和学术资源,在其学报上推出了 “人类学”研究专栏,并首批入选了教育部的名栏,扩大了影响[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以本校国内领先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学科优势为依托,广泛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创办了 “教育研究”、 “心理研究”栏目,在此研究领域内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突出了自身的学科特色,促进了学科发展[2]。由此可见,特色是刊物的支撑点,也是刊物的生命,能够体现刊物的价值。著名报刊编辑邹韬奋先生曾说: “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因此,同样是外语学刊,如何能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就成为编辑及外语研究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
2 特色栏目的建设是必由之路
刊物的特色化建设自然要以特色栏目的创建为切入点。栏目是刊物特色的最直接体现,反映着办刊宗旨、导向、定位及编辑思想,是衡量和评价刊物质量和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刊物的特色体现着自身的个性,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条件。创建特色栏目是提高学术品位、扩大影响力、塑造品牌的必由之路。在我国期刊业出精品、创品牌的发展新阶段,外语学刊要生存、发展,在高校学术刊物中独树一帜,就要从创建特色栏目入手,这是对编辑观念的更新和提升,也是繁荣高校学术刊物的客观要求。
1989年10月,经过长时间的酝酿筹备,经国家教委高教一司批准的高校外语学刊研究会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宣告成立。该研究会是我国高校外语学报、高校和非高校的外语刊物的群众性学术团体,隶属于中国外
上一篇:医患影视作品中冲突言语的协商机制
下一篇: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