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语学刊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文学刊《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

针对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数字平台的假消息传播现象,200余位国内外学者与业界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云”聚上海,就“假消息与全球传播”的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3月12日,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数字全球传播研究中心联合英文期刊《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Online Media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共同举办的“假消息与全球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举行。

本次研讨会上,《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英文期刊首期发布仪式同期举行。该刊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德古意特出版社出版,旨在发布高质量、创新性和原创性的全球传播研究,探索当代全球数字媒体平台对国际关系、国际舆论、假新闻和宣传传播、消费者行为以及世界平等发声的影响和运作。

在上海构建学术共同体,促进新闻传播学国际交流

“当前世界正面临着诸多百年未有之巨大挑战,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与日俱增,新冠疫情仍在持续,话语权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说。随着《网络媒体与全球传播》首期发布,上海搭建起一个专业学术平台,促进新闻传播学的国际交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期刊第一期内容除创刊主编哈筱盈教授的卷首语外,包括五篇原创研究型论文、一篇英文评论文章,内容涉及社交媒体、平台化创新、疫情下的全球传播等重要议题。该期刊依托上外多语种优势,关注全球非西方、非英语国家学者多元的学术贡献,接受非英语语种投稿,并进行多语种翻译,为促进多语种学术传播和建立非英语国家学术共同体作出贡献。

奥克兰理工大学教授、世界新闻教育理事会主席维里卡·鲁帕尔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新闻业的实践、理论和教学都在发生重大转变。“假消息无处不在,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成为假消息的首要来源。”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教授、《假消息评论》联合创始人及联合主编马修·鲍姆指出,面对假消息的泛滥与危害,学界需要构建学术共同体,集结相关研究人员、从业人员和平台,为快速刊发研究成果创造条件,并寻求事实核查、人才教育、平台介入等方面的有效干预。

从宏观与微观视角出发,研究全球传播的总体趋势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指出,研讨假消息的传播者、假消息传播的原因和方式、如何应对假消息、假消息的社会影响、假消息的理论化、假新闻的比较研究等问题,极具建设意义,并将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苏州大学助理教授高博文分析了媒介素养培育对识别深度伪造内容的影响,指出随着深度伪造技术的发展,伪造的新闻视频极难识别,公众需要警惕深度伪造技术的到来及其被滥用的可能,以免受到虚假新闻内容伪造方的欺骗和操纵。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孟倩羽运用第三人效应的理论视角,分别探讨了国内和国际假新闻语境下假新闻接触频率、个人涉入度、个人和社会层面风险感知度、议题涉入度、媒介涉入度、媒体可信度、爱国情感、报道信源和假新闻类型等变量如何影响第三人效果认知,以及第三人效果认知对后续防疫行为的影响,并指出政府监督、平台监管、人机协同和全球联动四种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中假新闻的监管与治理方法。


  作者:姜方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全球200余位学者热议“假消息与全球传播” ,上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