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的梦想评法国国立丘陵剧院皆为鸟儿
?《皆为鸟儿》
Tous Des Oiseaux
?编剧/导演:瓦基迪?穆阿瓦德Wajdi Mouawad
? 2017年11月17日- 12月17日,上演于巴黎国立丘陵剧院;2018年2月28日- 3月10日,巡演于维勒班国立大众剧院
这是一部奇怪的作品,在法国创作,用法语写作,但演出的语言却都是外语:英语、德语、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法语只是作为字幕形式出现。
但这的确是一部激动人心的作品。无论是富有诗意又兼具辛辣的文本,还是演员张力十足的表演和流畅自然的舞台调度都让人沉浸其中,忘了其四个小时的长度。
这部作品是由法国国立丘陵剧院(Théatre National de la Colline)现任院长瓦基迪?穆阿瓦德(Wajdi Mouawad)写作和导演的,也是他自2016年秋天起担任此职以来创作的首部作品。
以色列裔的德国科学家伊恩(Eitan)迷恋上了阿拉伯裔的美国姑娘沃伊达(Wahida),她正在写作的博士论文是关于一位16世纪的非洲穆斯林外交官,在被海盗抓住之后他被卖给了教皇,为了自由他皈依了天主教。伊恩和沃伊达之间的恋情遭到了伊恩父亲大卫(David)的强烈反对。为了解开家族的谜团,伊恩带着沃伊达去往以色列寻找很小就抛弃了他父亲的奶奶,却在巴以枪战中遇袭陷入昏迷,赶来看伊恩的伊恩家人和沃伊达之间起了强烈的冲突,而最终被揭露的秘密更是惊人,如此仇恨穆斯林的大卫的真实出身恰恰是阿拉伯人。
事实上,这部作品延续了穆阿瓦德一贯的创作主题:聚焦家庭的悲剧来展现当代社会中种族、宗教的激烈冲突,更深层的,是每一个人如何找寻自己的真实身份来面对他人和面对自己。这样的探讨与其自身的多样文化背景有着很深的关系。穆阿瓦德1968年出生在黎巴嫩,由于内战纷争,年幼的他跟随父母流亡到法国之后又辗转至加拿大魁北克。他在蒙特利尔国家戏剧学院开始了戏剧专业的学习,后以三部曲《海滨》(littoral, 1997)、《火灾》(Incendies, 2003)、《森林》(Forêts, 2006)一举成名。穆阿瓦德剧中的人物往往是被流放之后重新踏上寻根之路的游子。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个体的命运被放大,他们要克服战争的伤痛、揭开家庭的隐秘去寻找真正的自我,这个过程必然是痛苦的,甚至是悲剧性的。
在这部作品中,大卫一直把自己深埋在过去的记忆中,始终被历史、宗教信仰的桎梏所牵绊,却最终发现自己所依赖的全然被瓦解。而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身份问题的沃伊达,终于意识到必须面对自己的本源才能更真实地生活下去。最后,那位皈依天主教的非洲外交官为大家讲述了一个寓言:一只鸟儿对于大海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有一天它无意识地进入了海底世界,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在水中也可以呼吸,并且发现周围的鱼儿是那么美丽。在当今世界,还有诸多无法逾越的鸿沟,犹如天空和大海之间的界限,对于他者,有些人依然还会怀抱着恐惧,甚至是仇恨。而事实上,通过个人的选择,欣赏、理解和交融并非是难以实现的。
语言的糅合可以说是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让每一位演员都运用属于他自己的语种去讲述、回应、争辩和自白,这同样也是一种对于自我身份的探索。而在这些不同的语言产生的碰撞中,作为观众可以体会到不同宗教、文化、社会之间的隔阂,也能够更加惊讶地发现其中互相融合的可能性。
作品的舞美设计非常简洁,却灵活自然。故事的场景跨度很大,从美国大学的图书馆到以色列的战场,从家庭的餐桌边到医院的手术室,这些舞台空间的转变都是通过台上几块可以调节的板加上投影来实现的。字幕也被投射在这些板上,并且配合舞台上演员的位置变化发生改变,确保观众可以无障碍地阅读。在这里,法语作为字幕的形式,并没有参与到真正的舞台表演中,可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部法语戏剧?既然说戏剧是语言的艺术,那么我们在这样一个多样化的舞台上无疑又看到了一种新艺术探索的可能性。
创作演出这部作品的丘陵剧院一直以来都以大力扶持当代新剧目的演出为特色,因此其上演的剧目无论是内容和形式上都富有很强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可以说是法国当代戏剧发展的风向标。演出结束时,全体观众起立鼓掌,其中大多数是年轻人,有着不同的肤色,但他们都被这部作品所打动。对于当今法国这样多种族、多族裔的社会,这样关于身份的思考必不可少。同样,对于这个冲突依然不断的世界来说,这样的主题依然充满正面的意义。
上一篇:党政干部学刊征稿启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