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语学刊

混合式教学视域下增强高校外语学习者中华文化

一、前言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区域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区域核心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国家及区域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国家及区域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1]。西方大国以其经济实力为基础不断扩张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各种影响力,其文化也获得广泛认同,发展中国家在借鉴学习的同时,面临维护自身文化特性的使命。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了解外国文化,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常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2],无法展现自身文化身份。这是外语教学应引起重视的问题,也是中国文化战略不应忽视的问题之一。为培养平等文化交流意识,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补充中华文化元素,也有责任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身份认同观,提高本土文化的表达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推动双向文化交流的正态发展。

二、高校外语学习者中华文化认同现状

秉承师者的文化使命,笔者和课题研究成员就文化学习的态度、行为、语言能力和学习内容四方面对黑龙江部分高校外语学习者的中华文化认同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在态度方面,高校外语学习者对中华文化普遍认可,认同其在历史进程和国际交往中对世界和中华民族的贡献。在行为方面,面对恶意的文化入侵,外语学习者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能够站出来维护中华文化。在学习内容方面,多数学习者认为学习外语是为了掌握技能和通过考试,中华文化和外语能力提高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不必纳入课本、考试或考查中。在语言能力方面,多数受访者不能用外语准确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专有名词,在文化传播和推介中词不达意。此外,还有少部分学生坦言西方社会文明开放、发达,多借鉴学习没什么不好。综上所述,高校外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外语树立自身文化身份;大学外语教学缺失中国文化导入环节,忽视了中国文化认同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价值导向作用。

三、中华文化认同在高校外语混合式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外语教学中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实现依赖于语言教学、外语文化、中华文化内容的合理安排和规划,线上教学资源的精心设计、线下和课堂面授的耐心指导,不间断的必修、选修课程,大纲、课程内容、信息技术手段、评价手段和师资等方面的协同构建。

1.调整外语课程体系,渗透中华文化认同。要在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认同教育,有必要从顶层设计层面制定语言和两种文化有机结合的纲领性文件,从而指导课程体系的修改和完善。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内容纷繁,“在制订文化大纲时,既要考虑到文化教育的多维性和层次性,也要考虑到文化教育的阶段性和文化项目的实用性”[3]。因此,建议外语教育指导部门从课程定位、性质、教学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等方面,把中华文化内容写入大纲和词汇表,使从教者和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认同,从而弥补外语教学目的语文化的缺失。此外,文化意识培养无法一蹴而就,外语文化课程体系构建应点面结合,把中华文化“战略+核心内容+选修+后续学习”融入大学外语教学,从文化战略角度提高学习者的认识,在核心课程中增加中华文化知识、中西文化对比内容,开设中华文化英文选修课程,探索中华文化多种线上学习途径,从而打造系统的文化导入体系。

2.依托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外语文化课程混合式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催生教育变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相比单纯的面授或单纯的在线学习,其学生的学业完成率相对更高[4]。外语教学主管机构和外语教材出版单位应开发和建设系统的、配套的精品文化教育资源,以此为外语课程的空间拓展提供途径,内容可包括中国文化外语在线学习网络平台、慕课平台和适合翻转课堂使用的微课、微视频等,使这些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开放化、移动化、碎片化,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减少教师单独建设在线资源所耗的精力和时间。外语文化混合式教学的基本范式是线上学习、课堂学习和线下总结。在线上阶段,教师选取教学资源,发布任务,学习者个人或合作完成学习,师生线上沟通;在课堂上,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师生评议,教师梳理重点难点,安排新的学习任务。在线下总结阶段,教师反馈存在问题,面授答疑,学生完成作业。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延展原本容量就不足的语言课堂,自主学习和讨论既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而且在培养批判思维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在线视频文化课程生动、短小和碎片化符合现代学习者的认知习惯,有助于文化教育泛在化和学习者文化认同意识的提升。

上一篇:外语习得下中华文化认同的稳定性 ——基于SP
下一篇:没有了

Top